朱自清在《荷塘月色》里引用《西洲曲》句子是说,“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,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”,紧接着又引用了梁元帝《采莲赋》里的一段:
于是妖童媛女,荡舟心许;鷁首徐回,兼传羽杯;欋将移而藻挂,船欲动而萍开。尔其纤腰束素,迁延顾步;夏始春余,叶嫩花初,恐沾裳而浅笑,畏倾船而敛裾。
在这段文字中,作者将“双关”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极致。先看“荡舟心许”四字,字面之意是,小船随风飘荡,将船里的一对人儿送到远离岸边的湖心里。儿女私情嘛,自然要稍稍避人眼目。单就这层意思,已经够绮靡的了,但如果仅理解如此,那未免就过于肤浅,就像莲的主要产品------藕潜藏在深深的水面地下一样,其精妙之处也嵌入在字句的脊髓和骨子里-------这也是大部分教科书的编选者将这段文字删掉的缘故--------“荡”的不仅只是小船,还有那颗按耐不住的芳心呀,心甘情愿随你而“荡”一把,是因为的奴家的内心已经已经初步有了答应对方的请求的意思呀。
不过很显然,有了最初的意向仅仅是好戏的开头,要将剧情深入下去,还得有许多辗转腾挪的功夫,于是头上雕着水鸭头像的小船开始了迂回的航程,举羽杯以传情,借美酒而达意。最是“欋将移而藻挂,船欲动而萍开”两句,将深陷爱情漩涡里男女间的微妙心理刻画得出神入化,无以复加,那种腼腆,羞涩,欲说还止,欲走还留的细腻心思毕露无遗。何况少女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妩媚,素净的白练裹住细细的腰肢,纤纤碎步如孤云出岫,翠茎凌波,娇嫩得如同春末夏初季节里,粘着晶莹露珠,等待采摘的花朵。可是,这一场风花雪月之事似乎来得太快,太出乎意料,太令人惊喜了,面对伸手就可以拿到的幸福,心意缠绵的少女反倒有些不知所措,这袭象征着纯净无暇的白练一旦溅上污浊的塘水,那毫无疑问是要污几分颜色的,小船倾翻在水里,也不是没有可能。于是乎,少女只好敛裾稳坐,双手紧扶船帮,浅笑隐隐,以此来对付让人神摇目眩的颠簸。
再回过头来,就该彻底地咀嚼出题目里“采”摘的不仅仅是莲子,还有爱情笑靥里的幸福;莲而怜子,执子之手,继之一切就水到渠成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