浣溪沙 苏轼
徐门石潭谢雨,道上作五首。潭在城东二十里,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。
簌簌衣巾落枣花,村南村北响缫车。牛衣古柳卖黄瓜。
酒困路长惟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。敲门试问野人家。
以前读苏子此词时,选本并无上述序言。因通俗,且无典故,故顺畅而下,颇觉清丽野趣。其“酒困”者,“思茶”者,“试问”者,不过一个一分闲适,二分落魄,三分不羁的漫游诗人而已。偶见上述小序,始知先前可能有疏漏,一查,果然。其时者(1078年 元丰元年),苏子在徐州任太守。该年春天,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,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。得雨后,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。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途中写成的。
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,心头很是喜悦欣慰,于是,满巾满头的簌簌枣花,,吱吱扭扭,响声盈耳的一村缫车,身披蓑衣圪蹴于柳树下卖黄瓜的老翁,皆成了诗意迭出,意趣盎然的美好形象。
呵呵,这下一宗大事终于顺利交代过,用庄户人家的话讲就是:该走的走了,该送的送了,该娶的娶了,该嫁的嫁了。接下去,就是顺心如意,顺风水水的日子了。
于是酒瘾来,茶思来,那就随便找户人家试试运气吧。极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:见一身着官服的衙门人士进门,主人索性不理;若是一介落魄寒士的话,反倒会受到招待。搁现在的官员的话,前呼后拥,吆五喝六,哪里用得着什么“试问”呀。
不过,“簌簌衣巾落枣花”一句似乎有点有待商榷,枣花盛开之际在每年五月,农谚曰:“干旱热风枣花落,细雨天阴雨枣满枝。”以此看来,“簌簌衣巾落枣花”一句应该是雨前的村野旱灾肆虐的情形才对。然而就诗的构思来看,苏轼是把簌簌枣花当做欢悦的意象来使用的,让人隐隐觉得,大文豪苏东坡在这儿似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疏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