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庄子 秋水》里有一段著名的“濠梁之辩”: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庄子曰:“儵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!”惠子曰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庄子曰: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”惠子曰:“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,全矣。”庄子曰:“请循其本。子曰‘汝安知鱼乐’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。我知之濠上也。”
几乎所有的注家和读者都将“濠梁”之“梁”解读为桥梁,可是,此解释真符合古人的原意吗?
“桥梁”是个复合词,近世才有,而在古代,“桥”“梁”各为一个词,各有含义。“桥”就不用说了,古今没什么不同,而“梁”呢?根据现代汉语的构词习惯,应该是有着与“桥”相近的含义。
查《王力古汉语词典》“梁”字条:①桥,《说文》:“梁,水桥也。”②水中筑起的捕鱼的堰。《诗 邶风 谷风》:“毋逝我梁,毋发我笱(翻译出来应该是:不要挖开我的围堤,不要扯去我用来围鱼的箅子)”毛传:“梁,鱼梁。”《尔雅 释宫》 :“谓之梁。”郦道元《水经注 济水》注一:“梁,水也。”③房梁。
“房梁”自然排除。
按韩愈《送张道士序并诗》:“霜天熟柿栗,收拾不可迟。岭北梁可构,寒鱼下清伊。”翻译出来就是:秋天到了,柿栗皆熟,可要赶快收获,河鱼已肥,正当构梁以捕之。很明显,桥是不能捕鱼的;而能捕鱼的只有“梁”的第二个解释即堰了。
那么“堰”又怎么捕鱼呢?很简单,将大鱼塘围成田字形的小方块,那捕鱼不是就成了很容易的事情了嘛。
可是,“堰”又必须与“桥”有近似的地方,那又怎么解释呢?也很简单,那就是田字形的围坝下部设置了可以随意开通和闭合的措施,农民浇地不都这样嘛,需通时就通,想闭时即闭。
笔者这样解释也不是主观臆测,太原晋祠有个著名景点叫鱼沼飞梁,一个人工开凿的大鱼池,上面建了一座十字形的桥。不过,除了一些游览胜地以外,谁见过这种十字形桥?换句或说它不是真正的桥而只是一个看景罢了,事实上它也没有不打此处过,便别无它途的功能,所以不称桥而取“梁”。又因为脱离了“梁”的实际用途,且飞离地面,所以称“飞梁”。游人如果站在飞梁的之间,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,飞梁将大鱼池即鱼沼分割成四个小格子。
还有就是,中国古代以拱桥为多,桥上通常高离水面,如果站在桥上看鱼的话,显然不如在堤堰上看得更清楚,更直接。此外,笔者估计水浒梁山的“梁”也是此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