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的屯井不算什么太大的事,但也通常会井壁的某处亲近一块石头,是谓识石,上面刻下此井凿挖砌成时间以及水井的主人等等的内容,兴许是屯井的技术含量不怎么高的缘故,一般不著工匠其名。
那看一眼识石,不就等于知道了凶杀案的发生时间了嘛,进而查寻出死者身份,不是一切就真相大白了么?是的,的确如此。
可问题是,此井却没那东东。按说识石一般都在水面之上,现在将井水都淘干至底了,却仍然没有。那是不是主人或工匠嫌麻烦把相关内容刻在某一块砖上?然而逐一细察之后依旧毫无发现。
一个同伴说,咋村的村志还在的话,兴许有记载呢。
这倒是,可是,唯一的一部村志不是在文革时已经被扔进灶膛了嘛。
那县志呢?-------净想当然,打个井,针眼大的一件事,县志里还记你这个?
大家都有些泄气,不过天无绝人之路,要继续查证下去的话,还有个办法,那就是去访问村里的年长者以及此井的主人之后(人),看看他们能否知道点什么。
井在古人眼里大抵是个极其神圣的物事,《易经 井》载有这么句话:“改邑不改井” ,意思是,行政区划,家国族邑都可以改,但井的归属却是不能改的,到后来“离乡别井”将“井”和家乡密切联系在一起。井为什么如此重要呢?井引申一下就是田,是谓井田制,没田没地,吃甚喝甚?
这就是说,井是一个家庭重要的固定资产,也是进行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。当一个家庭聚集的田地相对多一些并且浇水不方便时,就得掘一口井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