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出门,下楼。嗬,又是个雾霾天,一丝风都没有,空气里的湿度明显加大,能见度也就五几十米的样子吧,满世界灰扑扑,雾蒙蒙。高速路上驭手们得倍加小心了,这天儿,不仅“眼”不明,路面还多了点湿滑。半瞎兼跛脚,不出点事儿才怪呢。
这样的天气里,好心情也成了奢侈品。今人如此,古人也一样。
宋人胡仲弓有一首《谒金门》:
蛾黛浅,只为晚寒妆懒。润逼镜鸾红雾满,额花留半面。
渐次梅花开遍,花外行人已远。欲寄一枝嫌梦短,湿云和恨剪。
这是一首闺情词,大意为:一个残冬的早晨,窗外天气阴沉,大雪前的雾气湿漉漉简直能拧出水来。一位未出阁的年轻女子起床后百无聊赖,心情不佳,连化妆的心思也没了。为啥呢,欣赏自己的人不在身畔了呗。当然,心思惫懒,但也不能不化妆,女人呢。但也就草率多了,它时精心勾画的眉黛也只是轻描淡写几下了事。无处不在的雾气浸满了镜面,照上去的人影糊糊的,于是随手一抹,只拭出了一小爿的光亮,就这样凑合一下吧,于是帖在额上的花黄也就只呈现出半拉。 园子里的梅花已经盛开,记得他走时才零零星星绽开了数朵呢。算算行程,业已老远。这情景和一首古人诗里描绘的细节差不多:“折梅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。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”,那我是不是也为他寄一枝梅花进而传达我的思念呢?可似乎又不能尽意,最是腾身出现在他眼前,方解心头恨意。记得他离开的那天,也是个类似今日一般的天气,雾失楼台,烟迷津渡,我伫立在码头,而载他的船儿很快就消失在浩渺烟波里。唉,倘然有把恼人云雾剪消掉的剪子就好了,这样的话,他的身影即便消逝成一个小黑点,那也还在视野了嘛。就像被湿雾蒙蔽的镜鸾,一经擦拭,所希望见到的那个人面孔就出现了。
怎么知道这是一个未婚女子而不是年轻少妇呢?因词中有贴花黄(即额花)的细节呀。《木兰诗:“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”。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, 又称额黄、鹅黄、鸭黄、约黄等,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,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。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,当时佛教的盛行,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,将额头涂成黄色,渐成风习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《美女篇》云:“约黄能效月,裁金巧作星。”就是指额黄。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。如卢照邻诗:“片片行云著蝉鬓,纤纤初月上鸭黄。”皮日休诗“半垂金粉如何似,静婉临溪照额黄”,郑史诗“最爱铅华薄薄妆,更兼衣着又鹅黄”,经过五代到宋代时,额黄还在流行,如宋彭汝励诗:“有女夭夭称细娘,珍珠落鬓面涂黄。”
还有一种说法是,南北朝刘宋时,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,生得十分美貌。有一天,她在宫里玩累了,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,当时正逢梅花盛开,一阵风过去,梅花片片飞落,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。梅花渍染,留下斑斑花痕,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,宫女们见状,都忍不住惊呼起来。从此,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。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“梅花妆”。传到民间,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。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,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,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,用以化妆。这种粉料,人们便叫做“花黄”或“额花”。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,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,慢慢地,“黄花闺女”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