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文字期刊《咬文嚼字》日前发布“2016十大流行语”。“供给侧”“工匠精神”“洪荒之力”“葛优躺”等上榜,绝大多数是过去一年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。其中“吃瓜群众”大概是最具草根情态的一个词吧。
倒是很早就注意到该词了,一开始,也觉得怪怪的,准确意思更是难以把握。于是百度,原来“吃瓜群众”最开始源于一个公路新闻,后来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伯,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,我当时在吃西瓜。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到: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。该词遂流行开来。
很明显,“吃瓜群众”隐含有对抗官方习惯语“不明真相的群众”之意。
当然,“吃瓜群众”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,更是一种心态,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,他们寻求“存在感”、“归属感”和“成就感”,这样的人群,在目前的国内网民中,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。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,“吃瓜群体”即草根群众,“吃瓜群众”喜欢的就是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”的。
另外一种说法是“吃瓜”源于“吃瓜子”,为了加快输入速度,“吃瓜子”后被简称为“吃瓜”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,那其中的调侃,挖苦意味便是不言而喻,因为嗑瓜子明显属于一种最常见的世俗风情。嘛时嗑瓜子呀?闲极无聊或街谈巷议时最常见的动作嘛。电视剧里一旦出现媒婆或刁妇,一般都伴随嗑瓜子这一生活细节。
不过,把“吃瓜子”简化为“吃瓜”,从语文角度讲,是有些犯忌或胡来,因为瓜与瓜子压根儿就是两码事嘛。
忽然想起来老家一直就有“吃瓜”一词。此“吃瓜”者,非动宾结构而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,指一种跟香瓜差不多的瓜,产量大,但不如香瓜好吃,也叫“地瓜”或“面瓜”,种在菜园或西瓜园的边缘。是这样,如果来了个熟人,破开一只瓜给你吃呢,也太破费,一毛不拔呢也不合适,那地边的吃瓜你就随便吃吧,拿走几个也无妨。
“吃瓜”(包括“面瓜”,“地瓜”)也用来指那种没出息,性格懦弱,多受欺负,不敢抗争的那种男人,比如人们会这样评价一个被暗地里戴了绿帽子的男人:“那厮真是个面瓜,老婆都快被人拐跑了还蒙在鼓里。”“知道了又咋样?面瓜一只呢,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。”
一个小男孩傻傻萌萌,则是“瓜娃子”,不听话,脾气倔强的的则是“生瓜蛋子”。
看着吧,“吃瓜群众”一词红火一阵就会销声匿迹的,天生带有指向不明的缺陷呢。相比较之下,“洪荒之力”的生命力则要强悍得多。网络词语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看一眼便解得其中意,稍一隐晦,其传播则大受影响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