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天前母亲节,有一篇博文写到——作者应该是一位女士——懵懂之时,隔三差五总有左邻右舍来串门,如果对方也带着应该跟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孩子,母亲总夸人家孩子漂亮好看或机灵懂事或嘴巴巧或学习好。说到自家孩子呢,要么丑丑的,要么笨笨的,要么皮肤黑,要么眼睛小,似乎一无是处。从此便与母亲结下来了“梁子”。知道直到读完大学,工作了,有男朋友了,结婚了,尤其生了孩子以后,才算读懂了母亲。母亲当时不过是一种社交艺术,一种礼貌——当然也有对他人欣赏的成分在内的——罢了。之所以没在人前说过自家闺女的好,也只不过是“成绩不说跑不了,缺点不说不得了”的实诚人思维。如此这般,才彻底释然。
白发被两鬓,肌肤不复实。
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
阿舒已二八,懒惰故无匹。
阿宣行志学,而不爱文术。
雍端年十三,不识六与七。
通子垂九龄,但觅梨与栗。
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。
写作此诗时,陶渊明四十多岁。这个年龄在今人看来正当年富力强,是男人的黄金年龄,但在古代,属于一个已经过气的阶段,大约相当于今人眼里的五十五岁到六十岁差不多吧,彼时男性的平均年龄无论如何是超不过五十岁的,这种口吻在字里行间也有所体现。一个小提示是,陶渊明有五个儿子,大名分别叫俨、俟、份、佚、佟,小名分别叫舒、宣、雍、端、通。这首诗中皆称小名。作品的大意是:不知不觉间大半辈子已经交代了,眼下的自己已是两鬓斑白,身子骨已经不复以前的结实,分明到了指望下一代人的阶段了。然而犬子一堆,没一个能提起的,统统不是读书的料。老大阿舒已经十六,简直天下第一懒。老二阿宣十五岁,按照孔子的说法是“十五而有志于学”,倒是流露过这方面的一点端倪,可老是贪玩,学习也不上进,看来也是指望不上。阿雍阿端也十三岁了(孪生兄弟或异母所出),可智力水平似乎停留在幼龄。幺儿阿通整天价就一个吃心眼,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不是没教过,但如果真有一颗梨子的话,阿通哪管你什么让不让,早就吞到肚子里了。不提也罢,提起来叫人好生沮丧。如果天意如此,作老子的再急吼又能怎么样呢?算了吧,不说了,喝酒。
陶渊明的五个儿子真是像作者所描述的个个没出息吗?怕是未必,青出于蓝而“淡”于蓝,儿子能耐显然没有大过老子,但出息的大小是跟常人比对不?如果拿大诗人陶渊明来作参照物的话,那普天下没出息者未免太多。
宋代黄庭坚《书陶渊明责子诗后》说:“观渊明此诗想见其人岂弟(同恺悌,和乐安闲的意思)慈祥戏谑可观也。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耳,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。”意思是说,如果你之读出了责备甚至嫌弃的意思,那你就误会了,人家那是爱愈深而责愈切。再说了,酒桌上的几句活跃氛围的话,你也当真?
评论